首页 > 苏州教育
多彩课程绘就苏州少年的暑期成长画卷
这个暑假,苏州少年们漫步古街旧巷,在非遗手作中触摸千年匠心,穿梭科技展馆,用创新思维点燃奇思妙想。他们在“行走的课堂”中汲取知识、磨砺品格、体悟文化底蕴,串联起一幅生动的成长画卷。
科学实验中培养创新思维
吴江区松陵街道的小小探索家们,迎来了苏大“主理人”项目带来的物理奇妙课堂。在苏大志愿者的带领下,孩子们动手动脑,进行趣味物理手工操作实验。每一次尝试、每一次成功制作,都让同学们兴奋不已,在玩中深刻体会到探索的乐趣、合作的智慧与坚持的重要,这也正是榜样们身上求知若渴、勇于创新精神的生动写照。
昆山市开发区世茂蝶湖湾志愿者教师为孩子们准备了一节“特殊”的语言课,从1到1000的数字手语教起,带着孩子们练习日常用语、打招呼的手势等;千灯中心校开设独具特色的心理团辅课程,引导孩子们画出或写出开心事并大胆分享,在互动中学习情绪认知、表达与调适方法,培养积极心态。
“一架小小的直升机,无需电池,只需沐浴阳光,便能轻盈旋转?”15组亲子家庭来到高新区东渚街道青山绿庭社区,在志愿者的带领下,亲手将一片片太阳能板、微型电机变身为翱翔的“太阳能直升机”。这场融合科技实践和环保教育的创意活动,让科普知识在欢声笑语中扎根童心。
思政课堂上传承红色基因
近日,同学们走进沧浪街道潼泾一社区和虎丘街道观景社区,体验了一场不一样的“思政课”。鲜艳的党旗成为课堂的焦点,授课老师深入浅出地讲解党旗的象征意义——红色的革命底色、锤头镰刀代表的工农联盟,以及党的诞生历程。生动的讲解与互动问答,点燃了孩子们了解党史的兴趣。
苏州工业园区古娄二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内,零散木片在同学们手中渐渐拼出红船模样。随着木片拼接一点点“装”进小船,前辈的红船精神也悄然刻进孩子们心田,播下红色传承的种子;海悦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内,志愿者老师通过影像资料、实物展示和互动问答,讲解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的发展历程,从日常生活变迁到重大科技成就,让孩子们切身感受祖国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非遗手作里寻觅匠心精神
在昆山市张浦亲和社区暑托服务点,张浦中心小学50岁的副校长金刚成了孩子们最爱的“棕编爷爷”。他自创“四步正套法”和“三步反套法”,将复杂技法拆解成口诀化步骤,配合课堂示范与一对一指导,仅用一节课便让大部分孩子掌握了基础手法。“金老师像爷爷一样耐心,我编歪了也不批评,还夸我有创意!”孩子们的喜爱让这位非遗老师用匠心与爱心在服务点播撒下传统文化的种子。
为赓续历史文脉,培育新时代好少年,同学们体验了吴中区“寻迹吴中·非遗童行”系列非遗手作体验课。在核雕艺术馆,通过核雕传承人夏栋精湛的刀工示范,学员们亲手雕刻出人生第一枚核雕挂坠,体会到“选核的细心、雕刻的耐心、创作的用心”;在老相食豆腐文化博物馆,学员们聆听关于豆腐故事,探寻中国豆腐的地道风味、亲手磨制豆腐。
在吴江区江陵街道湖东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同学们迎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竹编画制作体验。在馆内志愿者老师引导下,同学们化身“小小匠人”,学习耐心与细致,体会着持之以恒的可贵。他们不仅编织出精美的图案,更仿佛触摸到了道德榜样身上那份“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与专注态度。这场指尖上的非遗探索,让榜样的力量在传统技艺的传承中变得可感可触。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