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热点

让孩子们吃好,是天大的事情

时间: 2024-09-11 10:39:39 稿件来源:江苏教育发布、北京西路瞭望

  新学期开学已一周。此时此刻的家长们,除了担心娃的学习,还会对另一件事格外挂心——孩子在学校能不能吃饱?吃得到底好不好?

  的确,校园餐一直备受各方关注。但凡有一丝“风吹草动”,总能牵动社会敏感的神经。这件事看似简单,要做好,却并不容易。一旦某个环节出现疏忽、卡壳、掉链子,最后都会影响到孩子们的“入口安全”。

  

  顺着这个链条,不妨简单缕一缕。比如,在缴费环节,如何确保家长交上去的伙食费,足额或者绝大部分都能用在孩子们的餐食上?这两年,从孩子口中“夺食”,用学生伙食费发补贴、搞接待的案例被曝光了不少,让人不免心生担忧。“菜金”大幅缩水,孩子们的餐食质量可想而知。

  比如,在采购环节,如何确保采购的食材是新鲜的、安全的,让孩子们有“好菜”“好肉”吃?此外,还要有效防止食材采购方和供应方暗中勾结,用冷冻肉、调制肉冒充新鲜肉,用隔夜菜冒充新鲜菜,吃差价谋私利。

  再比如,在营养方面,孩子们正处在长身体的关键时期,如何进行科学膳食搭配,把校园餐做得不仅可口,而且还很有营养?

  ……

  要把事关“小餐盘”的这一个个问号拉直,需要刚性的制度约束和全流程的有效监管,特别是要把全流程置于阳光下晾晒。

  这其中,学校和家长显然是意愿最强、也是离“小餐盘”最近的两股监督力量。但现实中,家长和学校虽然都有“手拉手”的强烈愿望,但在拉手的过程中,却显得没那么“默契”——一方面是学校不知该如何把家长邀请进来、参与其中;另一方面是家长听着孩子总是抱怨学校饭菜不好吃,看着娃回到家之后“狼吞虎咽”,着急却无处使力。

  由此看来,搭建家长志愿者库,让原先各管一端的家长和学校走到一起,为合力守护“小餐盘”,倒不失为一种有效载体和可行方法。有心人可能已经关注到,近两年,一些学校在用好家长志愿者库方面确实花了不少心思。

  比如,开学前,江苏的一些家长们就陆续收到江苏省学校阳光食堂平台发来的家长志愿者库邀请短信。这条短信显示,志愿项目被细分为供货验收、陪餐、膳食管理等几大类,家长还可填报擅长的专业,比如财务管理、检验检疫、膳食营养等等。这样的设置,用意显而易见——更充分地挖掘、用好家长的监督力量,更专业地守好校园餐的“安全关”“营养关”。

  再比如,一些学校专门举办厨房开放日活动,把家长们请进“厨房重地”,一些学校还会邀请家长参与制定“校园餐”食谱,让家长们对“舌尖上的安全”更加眼见为实,等等。

  但平心而论,搭建家长志愿库,把家长“请进门”,也都只是家校“手拉手”的第一步。要想让家校合作更深一层、更进一步,不妨多给家长一些“拍板权”“决定权”,而不仅仅是“参与权”“参观权”。要知道,孩子的健康和安全,家长始终是第一责任人,也显然是最上心的人。无论是交的餐费如何管好,还是孩子们在学校吃什么,家长都应该有更多“话语权”。把“小餐盘”的守护权交给家长,就是要把选择哪一家食材供应商,以及孩子每一顿吃什么、如何搭配等等事项的决定权还给家长,把家长对孩子每一顿餐食的“精益求精”从家里延续到学校。

  把“决定权”交给家长,并不意味着学校以及负有监管职责的职能部门可以就此当“甩手掌柜”。相反,各方更应守牢自己的“责任田”——学校应更多承担起日常管理和信息公开工作,进一步明确责任主体,到岗到人、到重点关键环节;监管部门则要进一步扎紧食品安全、资金监管和招标采购制度笼子,真正守好食品安全关,让家长、学校能够选到称心如意的“好菜”“好肉”。

  小小的餐盘,方方面面的责任。让孩子们吃好,也是天大的事情。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国际学校更多